top of page

探索:新年新希望

Updated: Mar 7

對於體位法,起初我練習的態度是「強迫」,覺得身體不夠柔軟與強壯。
對於生命,年輕時我總是在「對抗」,覺得自己不夠好。
對於自我,好多年,我一直在「批判」,覺得自己太敏感和情緒化。

無論是哪個層面,恩師帕薩德老很喜歡用「探索」,代替以上的「強迫」、「對抗」與「批判」。他曾寫過一篇文章,當時很多瑜伽體位法教學很喜歡用「push」這個字眼來推動學生伸展再拉扯多一些。英文字Push有催逼的意涵,咄咄逼人,稱為「pushy」。想必長期練習體位法的朋友們會了解,一直強迫自己身體,很容易就受傷了。


七幾年前,我左胸開了個小刀,之後影響筋膜,導致右側骨盆前傾許多,造成酸痛。嚴重時,無法久坐。自此,我展開跟「酸痛」對話和探索的旅程。身為物理治療師的好友Helen告訴我:「酸痛,表示身體還有感覺、還活著,是好事。」她發現,很多人長期坐視不管身體發出的求救訊號,久而久之,身體也麻痺了(不痛啦!),造成日後更難處理的病痛。


酸痛,促使我深入了解與尊重身體的運作。因為自身的痛,師資培訓的解剖學變成「活知識」。我從前的體位法練習,過度強調柔軟度,很容易造成骨盆前傾。所以,我加強臀部與大腿後側肌肉的肌耐力訓練,長年下來,酸痛雖未完全消失,但不影響生活。當我疏於強健臀腿肌肉時,酸痛會變得明顯些,是一種溫柔提醒,告訴我該活動了!


二十幾歲時,很有意志力,盡力達成一個又一個外在目標,希望成為心中期盼的「完美成功模樣」。我以為變得「完美成功」,才能被愛與被讚賞。然而,不斷的追求源自於內在的匱乏。當我越自卑,為自己訂定的標準就越高,完全不容許失敗的可能性(或者怕失敗,乾脆就不行動了)。學習瑜珈後,向內面對內心糾結,向外如做實驗般,一次次微調步伐,「探索」自己的生命意義,從行動中鍛鍊心智,發現從事天職,會很滿足,就算「不成功」,依然很快樂。所謂的「成功」,是種社會價值打造出來的形象,真正快樂的人不會一直想著要成功。


多年來,我曾批判自己的敏感、內向和情緒,想要快點達到「處之泰然」的瑜珈境界。但是,我越是如此期望著,越受到性格的束縛。後來,我利用「探索」的角度去觀察自己與外在環境之間的互動,在生活的各個層面,包括工作、社交、家庭和愛好等,找到適合自己的平衡和喜悅。我的個性沒改變,轉變的是我的態度,我開始真正地接受自己,了解自己。


放下強迫、對抗和批判,開始探索,是我的新年新希望。這樣的目標,可以運用在生活的各個層面,深入內心的每個起心動念。


我很好奇,以「探索」為目標的2025年,生命是怎樣的風貌?


年底時,我再與您分享。

這張照片是去年帕薩德老師幫我拍的,我很喜歡。
這張照片是去年帕薩德老師幫我拍的,我很喜歡。


Comments


​於此登記,參加免費瑜伽講座與收到瑜伽哲學資訊

​© 2023 by Yun.Yoga.Portrait 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