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,學會了嗎?
- yunyunportraits
- Sep 28, 2023
- 2 min read
Updated: Mar 7
重返校園三週, 因學業而加快的生活步調,逐漸找到規律;不然,前幾天卻收到學校來函:「學務處通知您的成績單『用印』不被接受,請重新蓋章,於10月8日前提供正本。」
八個月前提供成績單給校方核實,如今學費繳了,課也選了,居然現在告訴我文件不符規定。
當下,第一個念頭慣性地往壞處想:「從前就讀的英國母校能用什麼印,我也無法決定,若沒法解決,難道我得退學嗎?」
第二個念頭,馬上攔截,告訴自己不要「編故事」。
研究人類情緒反應的美國社會學家布芮尼.布朗教授,曾點出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,人們往往在腦內「編故事」。透過故事,大腦意識到熟悉的起承轉合,人的思慮就不再搖擺模糊,腦內同時分泌神經遞質多巴胺(dopamine)作為獎勵,它會讓人產生快樂、激勵或專注的感覺,許多成癮的行為都與多巴胺有關。然而,關鍵在於創造出來的故事不用是「正確」的,只要感覺「明確」就好。
不亂想,即刻動手寫信給英國母校,數秒內收到自動回信通知(Auto-reply):「請耐心等十天,我們會盡快聯絡您。」
不光是溝通所需的時間,英國和香港之間文件郵寄也耗時,心裡哀嚎:「就不能讓我專心讀書嗎?!」
寫完信,也只能等回音,但老實說,心有點懸在半空。
當天夜晚睡前,回想起高中升大學時,也發生類似事件,彼時擔心到失眠。每每憶及此事,總覺得當年的自己太小題大作,芝麻綠豆的事,也能搞到心神不寧,什麼事都做不了。
如今的我,學會了嗎?
沒學會的,未消解的,就會不斷地以不同的人事物出現,關鍵在於能不能看見事件中的蛛絲馬跡,領悟其實都是同一件事,那就是「自己」該學的還沒學會。
我天生慣於胡思亂想,性格偏向焦慮不安。多年來,透過瑜伽的練習和恩師的指引,才逐一覺察和轉化,雖無法根除,但也不至於為了「無法預測和掌控」的事情,白白耗費太多的氣力。
躺在床上,我告訴自己:「既然能做的都做了,就睡吧!」那晚,我安穩一覺到天亮。隔天,收到英國回信,對方很幫忙,火速處理。
事隔二十多年,老天爺是想測試一下我瑜伽練得是否有效吧?這次,我覺得自己是有進步的,拍拍手😆👏🏻。
為何某些惱人的事情會重複地發生?或者,表面不一樣的事件,背後卻隱含著同樣的課題?瑜伽經的哲學基礎「數論」認為,這一切都是為了讓我們長大,認識自身原本真實圓滿的樣貌。每一次的經歷,快樂也好痛苦也罷,對於靈性成長而言都是養分。以我為例,雖是入學行政流程困擾著我,但真正束縛自己的是愛鑽牛角尖的習性。
學會了,緣份圓滿了,就不會再見,就算再見,也不會在意。
昨天,文件寄抵香港學校辦公室,心想總該塵埃落定了吧?不料,又收到學務處的通知:「您好,收到成績單,我們會進行核實,若文件有問題,我們會再聯繫您。」
(不會又來一次吧?!)
不過,這次,就看我是否真的學會了😆😆!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