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編故事高手
- yunyunportraits
- Feb 5, 2023
- 2 min read
日前投稿「人間福報」,作品「我是『編故事』高手」登出,在此轉貼與您分享。
為什麼會寫這篇文章呢?因為我本身的性格太敏感,總會胡思亂想,白白浪費許多能量,後來閱讀書籍,才發現這不單是自己的慣性,還是身而為人皆會有的「天性」,甚至大腦會分泌神經遞質來「獎勵」這樣「編故事」的行為。
好奇嗎?😊
以下是2023年1月20日登出的文章以及連結。
日前收到通知,我的短篇入選某基金會專案,將由台灣專業廣播美聲朗誦,興奮之際,讓我躍躍欲試想要再次投稿,卻突然發現稿件資料有誤,非常懊惱地趕緊回報,頓時腦海蹦出一個聲音:「若是主辦單位嫌麻煩,會不會將已經錄用的文章一併退稿?」
我愣了一會兒,發現自己又開始「編故事」了!
從小,個性敏感的我只要犯錯,或者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,便會不由自主幻想各種可能發生的情境,甚至為了避免失望,我的心智養成自動編故事、設想最壞結果的習慣。
長久以來,絲毫不覺察我被這樣的習慣牽著走,直到開始接受瑜伽正念禪坐的訓練,才慢慢感知自己內在對話有如此的傾向。
研究人類情緒反應的美國社會學家布芮尼.布朗教授說,人們在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,往往會在腦內「編故事」,透過故事,大腦意識到熟悉的起承轉合,人的思慮就不再搖擺模糊,腦內同時分泌神經遞質多巴胺(dopamine)作為獎勵,它會讓人產生快樂、激勵或專注的感覺,許多成癮的行為都與多巴胺有關。然而,關鍵在於創造出來的故事不用是「正確」的,只要感覺「明確」就好。
瑜伽哲學對人的內在意識有詳盡的剖析,並且強調一個完整的「我」,不限於肉體與感官,更重要的是心識。簡單而言,心識的運作有四種,分別為私我、記憶、心念與心智。私我是自我的執著,記憶則收藏了所有思言行留下的印記,心念負責透過感官接收訊息和輸出感應,心智亦即覺察明辨、做決策的中樞。心念毫不思考,乃直接的反應,將人捲入無盡的習氣循環。瑜伽的種種修煉,正是為了訓練心智的覺醒和力量。如同佛學「八識」,皆是希望人們能透過了解心識的運作,進而在日常中修行。
面對未知,人們不自覺地在腦海上演各種內在戲碼,接續影響外在行為和情緒反應。所以,布芮尼教授建議去攔截這樣的思考模式,並在腦內故事拉開序幕前多加一句旁白:「我正在『編造』的故事是.......。」
劇情被如此打斷,起初的確有些不服氣,但這句話目的在於跳脫主觀的執著,以旁觀立場提醒自己並不知道事情的全貌。
這次,我很快地攔截腦內故事,告訴自己不要胡思亂想;幾分鐘後,收到回訊,承辦人員居然還安慰愧疚不已的我。
這下我可是很服氣地承認我:煩惱很多時候是自己想像出來的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