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您需要的是「修習」還是「休息」?

兩位學生私下跟我分享了他們的小故事,皆關於上週五我舉辦的網路免費瑜伽講座。


一位有參加,一位沒參加。


參加了的,差點沒法上線,因為突然一群朋友到訪家裡。從前,為了招呼朋,他會放棄原計畫。這次,他請朋友在家稍等,讓他能夠參加大概45分鐘的講座,之後再加入大夥兒聚會。


他說:「很開心能夠分辨什麼是當下該做的,而不是像以前一般,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後。並且,現在每天早上都會做簡單的體式、調息和靜心,調整身心,即使有時候練習時間很短,但天天做,不間斷。」經過這次體驗,他更深入體驗到「修習」的意涵。


沒參加的,是因為要照顧家人的緣故。快到講座時間,家務還是無法停下來,一度,內心的糾結和急躁讓他情緒幾乎爆點,便走到另一個房間,獨自靜一靜。冷靜後,內心轉念:「為何急於這一時,自己也需要休息,那就放下吧!」瞬間,他想通了,此時自己需要的是「休息」。


修習,梵文是Sadhana,或者翻譯成「勤修」或「修行」,表面的意涵是練瑜伽該做的功課,不間斷地日日練習,但越來越深入後,思言行無不是修習的機會,包括放下小我的「意志力」,開始臣服,聆聽生命更微妙的安排,就好像第二位學生領悟到自己需要的是順流而行。


惰性,會幫小我找很多藉口,這時就需要心智的力量,堅持勤奮地修煉,但現實生活需要變通,過度的堅持,也可能把自己逼地太緊,或造成小我的驕傲心和膨脹,認為自己的作法才是精進。


無論是「修習」,抑或「休息」,兩位學生都透過最真實的生活歷練,各有了悟,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抉擇。


同一件事,當中隱含的課題,對你對我是截然不同的。若不經思考地把他人的做法當作標準,就容易淪於教條和批判。


一場免費Mini瑜伽哲學講座,參與者依此發展出獨特內在主觀的看法和體驗,而這些主觀體驗,是否能引領自己走向更寬廣的路,才是重點。


瑜伽,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,不能缺少個人主觀的感受體會。我,作為一個暫時的瑜伽老師,觀察到學生的成長來自於學習心態。我,作為一個永遠的瑜伽學生,深深明白修習(紀律)與休息(臣服)兩者缺一不可,而當中的平衡則是擦亮心鏡的練習機會。


當下,修習還是休息,沒有外人可以幫您做決定。


沒法掌握嗎?沒關係,生活裡會有無數的機緣,我們一起繼續覺察微調😊💗🌱!

Comments


​於此登記,參加免費瑜伽講座與收到瑜伽哲學資訊

​© 2023 by Yun.Yoga.Portrait 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