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如何讓自己快樂起來?

因為進修,接觸不少心理學書籍。最近,閱讀到關於「快樂方法」的歸類,我覺得很有趣清晰,且剛剛好呼應瑜珈的哲學理論。


很簡單,就分成兩類(註一)。


👉🏻第一類,透過感官,獲得立即快感享受的快樂。例如,看電視、吃美食、沖個舒服熱水澡、按摩、購物、消費旅遊等,或者讓人上癮的酗酒、吸毒等。


👉🏻第二類,稱為「滿足感」。這樣的快樂,比較不容易獲得,甚至一開始有些辛苦,但是我們有個相對清楚的目標,願意付諸行動,專心致志,面對挑戰地完成它。例如:爬一座高山、學習新語言或技能、養育小孩、幫助有需要的人,甚至會有「忘我」的投入專注。


第一類讓自己快樂起來的方法是「捷徑」,做多了,長期而言反倒有害,甚至上癮。相反地,第二類的快樂方法能夠讓人活得越來越快活自在,充滿意義與力量!


古老瑜珈和當代心理學,不否定第一類的快樂,但兩者皆強調,我們必須培養第二類讓自己快樂起來的能力和習慣。


以瑜珈三質性(Guṇa:惰性、動性和悅性)的理論來解析,第一類的快樂是偏向惰性,第二類的快樂是走向悅性的路​​,而動性在兩者之間被慾望驅動著。


瑜珈恩師帕薩德老師曾對三種質性,做過一個簡單卻又精要的闡述。


🗿惰性(Tamas)-我不做我該做的

(I don’t do what I have to do)


🐒動性(Rajas)-我做我該做的

(I do what I have to do )


✨悅性(Sattva)-我做,不是因為「應該」而是一種「不覺力之力」

(I do even though I don’t have to do as it’s effortless)


對此三質性有清晰的理解,對提升覺察力與明辨力有非常大的幫助。三質性理論來自「數論」哲學,而瑜珈古籍《博伽梵歌》對這三種質性有清楚簡要的說明,包括「業力」、「起心動念」、「明辨能力」、「決心」、「快樂」、「飲食」、「信念」與「放下」等等的三質性面向。


註一:參考書籍「Authentic Happiness」by Martin Seligman

Comments


​於此登記,參加免費瑜伽講座與收到瑜伽哲學資訊

​© 2023 by Yun.Yoga.Portrait 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