冰淇淋:成熟的捨離
- yunyunportraits
- Dec 15, 2024
- 2 min read
一個月前與帕薩德老師見面,沒特意安排正式培訓,只是到處閒逛,累了,便找一家咖啡廳歇腳,大夥隨意提問,老師解惑。
行前,對於總想累積多一些「學問」的我,他對我説:「學習,會自然而然的發生。」
的確,與老師五年不見,我覺得他變了。雖說不上來具體的變化,但彼此相識超過十年,在我心中,帕薩德老師的蛻變是透過瑜珈修煉以身作則的最佳榜樣。
此次,相處四天,讓我親眼體驗到老師如何將書本知識化作生活的態度。帕薩德老師是我們的上師,也像個「大孩子」,大家常被他逗得笑彎了腰,他一動一靜之間,收放自如。
想起老師曾説:「嚴肅,其實只是一個假面。」某段時期,我總喜歡板起一副嚴肅面孔,但內心充滿恐懼與慌張,害怕自己說錯話、做錯事。
初次相遇,老師一言道破:「妳有很強烈的自我懷疑。」當下,眼淚在我眼眶打轉,多麼渴望能活出生命的力量,而不是被諸多糾結牽絆著。
透過瑜珈,一步一步,鬆綁糾結,內在的力量自然顯現,其中關鍵在於「捨離( Vairāgya)」。
旅途中,老師隨意提及:「沒有『捨離』,什麼都不會發生(Nothing will happen without Vairāgya)。」
某天,老師請我們吃冰淇淋。冰淇淋,很甜美,卻未必有益健康。冰淇淋,有時間性,不吃,就化掉了。

當下,與老師和同伴品嚐甜筒,突然明白了一種不費力氣且無需壓抑的「捨離」:感官享受也無妨,不迎不拒;擁有的時刻,充滿幸福與滿足;吃完了,回憶裡盡是感恩,沒有多吃一點或延長快樂時刻的慾望。
捨離,是瑜珈修練的路。捨離,不是逃避紅塵或批判物質享受,而是嚐盡世間酸甜苦辣的同時,不眷戀貪求,也不批判壓抑。
世間萬物皆是因緣,因之而快樂或痛苦,返照出自己內在的狀態。冰淇淋,不是慾望的來源,而只是一個媒介。
捨離,不是單指「物質」或「關係」的斷捨離,還有更加細微的「小我(Asmitā)」執著,例如:放下對自己和對他人「一廂情願」或「過高」的期盼要求(見前一篇文章:成長,未必只能透過掙扎)。
如帕薩德老師所言:「捨離,是真正體悟到生命本質的稍縱即逝。」這不是消極,反倒讓我更珍惜短暫的擁有,積極地做自己想做且該做的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