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什麼是打坐?

Updated: Mar 8

某日,耳聞他人閒聊:「我覺得打坐真的很好,有個朋友受到憂鬱症困擾,我就建議他去打坐。」


打坐,好處真的很多,蔚為潮流。似乎,打坐可以減壓、放鬆、幫助睡眠、改善心情、疼痛管理.....上網搜尋「打坐益處」,即刻出現一長串有科學背書的「鐵證如山」。


儘管如此,真的人人都適合立馬坐下,闔上雙眼,開始打坐嗎?而且,到底什麼是「打坐」?


回憶二十幾歲時,我參加法鼓山的一日禪,是第一次嘗試打坐。隱約記得,靜坐前,大家觀看聖嚴法師開示影片,並且額外學習八式動禪,活動筋骨。靜坐之際,腦中不斷數息,從一到十,重複循環。靜坐後,還要幫已經麻痺的雙腿按按摩,才可以站起來。


整個流程,心與身體一直在動著,只不過有個專注的對象:耳聽聖嚴大師的智言慧語、眼觀其尊容、接著肢體一步步跟隨動禪,最終坐下,闔上眼睛,就算身體靜止,心也伴著呼吸算數:1、2、3、4.....。


當今所謂的「打坐」,透過《帕坦伽俐瑜伽經》的說法,能分成兩個階段:

1️⃣專注(Dhāraṇā)​​:白話一點,就是試著要專心。這個過程仍要費勁,透過一些技巧,如:數息、數數、唱誦等等,讓自己靜下來,心不要像猴子一樣,在樹間,跳來跳去。

2️⃣禪定(Dhyāna​​):​​當能夠持續專注,自然而然會進入不用費勁的階段,禪定發生。


🌱以我而言,專注是種「準備」,禪定是種「發生」。我們能做的只有「準備」,時間、功夫與因緣成熟了,該發生自然會發生,無法強求🌱


關於「專注」與「禪定」的定義,《帕坦伽俐瑜伽經》如此描述。​​

3.1:「心地之繫於一處,是專注。」

3.2:「單一知覺持續於彼處,為禪定。」


發現了嗎?無論是法鼓山的方法,抑或是帕坦伽俐,皆強調專注。當今,我們所謂的「打坐」,仍然屬於「試著專注」的練習。​​


源自《帕坦伽俐瑜伽經》,​​廣為人知的八支瑜伽(aṣṭāṅgayoga​​),將修煉分成八個階段:戒律、善律、體式、調息、攝心、專注、禪定與三摩地。也就是說,要能夠靜靜坐下,我們也得處理好與自己和他人之間的關係(戒律善律),訓練身體能夠穩定安坐,並且控制調節呼吸,才能把專注力導向內在。


換句話,打坐的10分鐘,心能不能靜下來,在於我們是如何度過其他的23小時又50分鐘。舉例,若其他時間我們都在無意識滑手機、批判自己和他人、焦慮地暴飲暴食或者睡眠不足,光靠10分鐘強迫身體不動,心也不可能安定。


「沒有人可以活著卻一動都不動。的確,生靈活著就必須要根據他們天生的本性動起來。」—《薄伽梵歌3.5 》


選擇適合自己心性的方法,一步步地練習和深化。希望達到放鬆減壓、振奮情緒、改善情緒和睡眠的活動有很多,我們可以去慢跑、爬山、畫畫、園藝、運動,甚至給自己十分鐘緩慢深呼吸,都能夠幫助自己舒緩身心。極度低落之際,強迫自己一動都不動,閉上眼睛,未必是最恰當的,更無法阻止腦中的胡思亂想。好比法鼓山教導的方式,也是由動入靜。


例如,十年前,恩師並沒有要我打坐,他只是建議我每天安排時間做體位法和調息。兩年後,才逐步引導我日日念經、唱誦和以OM作為專注對象,練習靜坐。


打坐,人人都可以練習,但我們必須仍要回到生活中,從「沒有打坐時」的「行動(思言行)」做起💛。


週四,是每週的上師日,感謝老師多年的教導。





Commentaires


​於此登記,參加免費瑜伽講座與收到瑜伽哲學資訊

​© 2023 by Yun.Yoga.Portrait 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