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角式的清晰
- yunyunportraits
- Feb 16
- 2 min read
Updated: Mar 15
書寫瑜珈,也是我練瑜珈(sadhana)的方式之一。
回憶年少,每次考試的國文作文,滿分十分只能拿兩分,搞得我以為自己寫不出任何東西。二十年前,看到一則由汪詠黛老師主持的寫作班招生廣告,內心有種莫名慾望蠢蠢欲動,便報名了。
自此,寫作成為我經歷結婚、移居香港、轉換職涯諸多變動裡的不變,以筆串起點滴滋味、回顧生命裡的雲淡風輕。
一路上,除了汪老師的細細指導,淑華老師和翠玲姐都很關心與鼓勵我,甚至我的瑜珈恩師帕薩德老師也是我寫作的能量和靈感泉源。
從今年二月起,很感謝有機會於《人間福報》家庭版,書寫專欄【練瑜珈品生活】,並親自手繪瑜伽體式解析圖,於每個月的第二個週三刊登。
以下便與您分享,練習三角式的重點與體會。
以下文章刊登於《人間福報》家庭版。
當我鼓勵學生在家找時間練習瑜伽,常常收到的回應是一陣尷尬:「哎呀,在家就懶了!」就像幾年前的我。
瑜伽強調每天反覆熟練所學,目的在於準備身心以進入靜心。心,靜下來,才能看見生命最真實的樣貌,愈益清晰。
體位法的「三角式」,是培養清晰度的極佳練習。初學者常常誤解三角式目的在摸到地板,一側彎就容易彎腰又駝背,以期指尖迅速點地,或者垂頭,視覺上感到離地較近。如此一來,很難舒適地安住在式子裡。
一張桌子,始於三個紮實平衡的立點,若其中一點不正,型態自然歪斜易倒。如同我年輕時,初入社會工作,急於表現,以目標為導向,急功近利,兩條腿東奔西忙看似精力充沛,卻少了一顆清晰的心作為指引,彷彿一張三腳桌,若其中一個支點不穩,外力一碰就翻覆。
三角式,目的不在手指點地,重點在於以骨盆為中心,先穩定周圍核心肌群和臀腿,再移動身體軀幹。光一個三角式,就有許多變化形式以及細微調整,需要練習練習再練習。慢慢地,注意力會從外表形式,轉向內在覺知。看似簡單的三角式,訓練的是專注、覺察與身體穩定後的鬆弛勁力。
以此體會,帶入生活中,才是練瑜伽。

「三角式」練習重點:
一、抬頭挺胸,身體以骨盆為中心,兩足之間大約一條腿的距離,有如正三角;腳趾向前,腳掌底穩穩著地。
二、右腳向右旋九十度,注意左右足跟在同一條線上。雙手輕放腰間(圖一)。
三、上半身保持面向前方,脊椎挺直,緩緩向右側屈曲,避免脊椎側彎,否則難以訓練核心肌肉群。右膝蓋微彎即可,無需伸直卡死(圖二)。
四、找出適合自己側身的深度,慢慢將右手放下,延伸左手向上;目光隨著左手望向上方,心胸開闊,呼吸平順舒暢,停留五次呼吸(圖三)。
五、完成後,雙臂歸位,上半身回到中間,右腳回轉前方,再接續左側的練習。
益處與提醒:
增強核心肌肉群,伸展且同時強化頸部、臀腿和背部肌肉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