習慣
- yunyunportraits
- Dec 21, 2024
- 3 min read
Updated: 1 day ago
日前,新生S加入香港瑜伽團體班,S表示近來肩頸非常酸痛,因此想透過瑜珈體位,減輕身體不適。
順應學生的需要,我加開了一班特別針對肩頸放鬆伸展的課,S也來參加。由於工作性質與壓力,讓S習慣性緊繃,不自覺提肩與頭部前移。長期下來,造成肌肉慢性緊繃,就算壓力來源消失,緊繃的肌肉卻「忘記了」該如何放鬆,疼痛接踵而來。
課後,S覺得肩頸的不適舒緩了。隔了一週,再見到S,我問她狀況是否有改善?
「因為每天久坐電腦前,症狀又回來了。」S已經覺察到,一堂瑜伽課的放鬆不敵日常生活的姿勢不良。
剛好,另一位學生J擅長推按,很熱心,便順手幫S推按痛點,還提醒他:「按摩只是一時的舒緩,要解決痛症,要從平時的習慣做起。」
習慣,不僅影響一個人的身,也會塑造一個人的心。
順著這個「習慣」的話題,我問學生:「你們覺得我是悲觀的人,還是樂觀的人?」
其實,天生的性格與年少時的習慣,塑造了我思想上負面與憂鬱的傾向。
「看不出來妳很負面與憂鬱喔!」一位學生脫口而出。
我大笑:「是的,這是因為過去十年,我透過瑜珈和上師的指引,開始去覺察自己負面思考的習慣,發現我很多悲觀的想法都不是事實,進而有意識地去轉念。如此,練習練習再練習,我的人生才不被自己天生的性格給限制了。」
「那妳現在看事情,是不是第一個念頭還是負面的?」
「應該是的,但現在的我比較能覺察,甚至當下很快地發現自己又在『亂想』,所以接下來的念頭,我可以轉念。」
舉例,幾年前開始在網路舉辦瑜伽哲學講座。因為是視像,比較難產生互動,對我來說挺挑戰的。起初,我感到自己很差,參加者不喜歡我分享的內容。但是,瑜珈教導我,做該做的,放下對結果的要求。所以,我繼續透過線上講座,分享瑜伽。漸漸地,發現之前是自己想得太負面了,而且很多時候是在胡思亂想。透過參加者的反應,我可以檢討與改善自己的表述方式和內容,但不代表「我很差」。
創立「正向心理學」的美國教授馬丁.沙利文博士提出了「快樂方程式」。他認為:
快樂(100%)= 個性(50%)+個人際遇(10%)+自主選擇(40%)。
天生性格主導與生俱來的快樂幅度,影響約50%;境遇的順逆會對快樂程度有10%的影響;一個人面對外在境遇起伏的態度、選擇和回應行動,影響力占40%。
換句話說,就算我天生偏向消極負面,但透過後天的覺察和改變,我依然可以活出快樂人生。這也是恩師帕薩德老師所說地:「瑜珈,著重的是心理層面的自立與自強。」
十年了,逐步轉化侷限的思考模式,感受到一種自立自主的力量,而不是被負面思考方式囚禁。
心的鍛鍊,有如肌肉的鍛鍊,需要時間和身體力行,讓良好的習慣扎根。
根據《瑜珈經》,苦行、自習與奉神是弱化煩惱的「行瑜伽」。煩惱,是痛苦的來源。為了打破苦的循環,瑜珈練習者必須經歷:
①苦行:耐得住任何相對的不適不便。改變不良習慣,一開始一定會覺得不舒服,甚至很辛苦,但這辛苦是有益處的。
②自習:研習研讀經論。為自己創造成長的空間與時間,溫習寬廣的生命視野。不單是瑜伽哲學,當您每週參加體位法班,也是在為自己的身體打造鍛鍊健康的時間與空間。
③奉神:將一切行動與追求奉獻給神。這個神,可以是無形的神聖意識或具體的神祈。重點在於,不要急著看見成果,因為習慣的培養需要時間。帕薩德老師曾說:「對自己有耐心,是最好的自我呵護。」
我覺得,悲觀或樂觀,酸痛或放鬆,都是一種習慣。
您覺得呢?
Commentair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