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現在扮演的角色
- yunyunportraits
- Oct 31, 2024
- 4 min read
前陣子,參加一場關於「ChatGPT」的講座。既然AI潮流不可擋,大學院校便從善如流,歡迎學生善用AI來收集資料和精進研究內容。
講座的老師分享了一個對ChatGPT「下指令」的重點。他說,提出搜尋條件之前,最好告訴AI「你現在扮演的角色」。
例如,你想找一本書。下指令時,就先告訴AI:「你現在是『圖書館管理員』,我想找的書籍是....」
或者,你正在寫早期佛教的研究報告,為了讓AI更精準地提供你要的資訊,下指令時,必須告訴AI:「你現在是『專精早期佛教理論的大學教授』,請告訴我關於早期佛教的特色與可以研究的主題...」
或許,您會問,為什麼要給予AI一個「清楚的角色」?
首先,AI,無所不知,AI所服務的對象是芸芸眾生,需求各有不同。在您的需求之下,一開始就讓AI清楚知道他必須扮演的「角色」,他就能去判斷,根據他的角色和你的需求,哪些資料對您而言是有用的。他回應的風格與文筆,也會因應您的要求而調整,是通俗些,還是學術些。
說到這裡,跟瑜伽哲學有什麼關係?
關係可大了
「我是誰?」是瑜伽哲學探索的重點,因為了解真正的自己,才活得圓滿、自在與喜樂;了解真正的自己,是不再受苦的開始。
瑜伽哲學認為如此圓滿喜樂的「真我(Atman)」,是每個人的真實樣貌,只不過我們都忘記了自己最初的純淨本質,被一層又一層的小我塵埃給遮蓋住。
這些小我,就是生命過程中,我們會扮演的各種角色,例如:父親、母親、職員、兒子、女兒、義工、鄰居.....。細細回想,自己扮演的角色還真不少。
《瑜伽經》把這個角色扮演稱為「有我(asmitā)」,是五大煩惱之一,因為每一個「有我」,都有特定的「喜好」與「厭惡」,以及害怕角色消失的「恐懼」。舉例,作為母親的角色,有她養兒育女的快樂與困擾,而小孩長大後,再也不需要如此依賴母親,母親的角色會漸漸淡去和轉變,這也是為人父母所經歷的「空巢期」。
人之所以會痛苦,是因為忘記真正的自己,把「有我」誤認為「真我」,緊緊抓住「各種角色」,不肯放手,或者無法面對「角色消失」的恐懼。
就好比,AI忘記自己無所不知,而一直停留被賦予的「特定的角色」。
話說到此,您可能會覺得「有我」不好,但是活在這個「現實世界」,「有我」是必須的。例如,我去銀行開戶,總不能說「我是『真我』」吧?大家都是「真我」,你的錢和我的錢,怎麼分辨?不切實際,也根本行不通。
因此,恩師帕薩德老師曾說,生命的實相分成三類:
①「幻覺」實相,是幻想與假想,好比夢境,或者是海市蜃樓。夢境中,我們往往不會知道自己在做夢,感覺很「真實」。
② 「現實」實相,看似真實,有如鏡子中的影像,真實與反影相互依存,這種實相的存在有它的實際需要。這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能夠體驗認知到的現實。每個人認知到的現實都是存在在個人的腦海中,受到文化情緒等諸多影響,所以這個層面的實相是相對的,而不是絕對的。
③ 「絕對」實相,超越心、心念和五感的覺知。這個層面,無法透過言語敘述。
「真我」屬於絕對實相,而「有我」是在現實實相裡的角色扮演。現實生活裡,總要給一個「名字」,這個名字是一個「有我」,也就是在某種關係和情況下的「角色扮演」。我們的痛苦往往是因為把「角色扮演」當作真正的自己,忘記「角色」有其暫時的功能性和必要性。例如「父親」或「母親」的角色,相信若為人父母的您,會從中體驗到什麼是愛,什麼是負責任;從親子互動裡,看見自己的各個層面,進而內心成長成熟許多。這個角色滋養著您,也滋養著下一代,直到進入下一個人生階段。
瑜珈告訴我們,生命是透過「現實」實相的各種關係和角色扮演,去體驗真正的自己。反思自身,我的痛苦來自忘記了從「絕對」實相的角度來看待「現實」裡的各種事件。很多時候,每個角色的內心空虛,激起更多慾望和不滿,所以無法停下來,面對褪去角色後的自己。
上週,「活出真實的你」第三堂,探討的是「本我輪」。梵文羅馬拼音是Svādhiṣṭhāna, sva意涵為「自我」,adhiṣṭhāna,意涵為「建立」、「基礎」或「居住所在」。自我價值感的探索是此脈輪的基點,當缺乏清楚的自我了解時,就會追求和依賴外在的事物來填補內在的真空。
換句話說,若忘記自己的真正本質,各種角色扮演之下很多的行動或付出,其實是受到內在空虛、束縛慾望或恐懼的驅使,而讓自己停不下來,或執著某個角色而深陷其中。這也是本我輪需要突破的關卡
有位身為母親的學生告訴我,她最喜歡扮演母親的角色。當孩子長大,各自有其天地、不再黏著她時,她曾感到很不開心,但是學習瑜伽後,她開始感受到角色褪去後的內在力量。
我告訴她:「每個角色都有其眷戀和不捨,瑜珈的捨離不是要我們毫無感覺,而是那些不捨不會癱瘓我們的生活。我們依然會感到角色中的喜怒哀樂,但不會被角色控制住。慈悲看待自己與他人,在內在心靈空間中(而非空虛)體驗什麼是愛。」
這是蛻變的力量與勇氣,也與第三脈輪「臍輪」有關,這將會於工作坊第四堂課探討。
Comments